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线性表

2022-08-23 08:30:18  阅读:157  来源: 互联网

标签:存储 顺序 线性表 int 元素 head 数据


线性表(线性存储结构)是什么

线性表又称线性存储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结构,专门用来存储逻辑关系为“一对一”的数据。

在一个数据集中,如果每个数据的左侧都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有关系,数据的右侧也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有关系,那么这些数据之间就是“一对一“的逻辑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上图所示,在 {1,2,3,4,5} 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左侧都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紧挨着(除 1 外),右侧也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紧挨着(除 5 外),这些数据之间就是“一对一“的关系。

使用线性表存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不仅可以将所有数据存储到内存中,还可以将“一对一”的逻辑关系也存储到内存中。

线性表存储数据的方案可以这样来理解,先用一根线将所有数据按照先后次序“串”起来,如下图所示:

左侧是“串”起来的数据,右侧是空闲的物理空间。将这“一串儿”数据存放到物理空间中,有以下两种方法:

两种存储方式都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关系存储起来,从线的一头开始捋,可以依次找到每个数据,且数据的前后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用一根线将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存储起来,这样的存储方式就称为线性表或者线性存储结构。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从上面不难看出,线性表存储数据的实现方案有两种,分别是:

  • 不破坏数据的前后次序,将它们连续存储在内存空间中,这样的存储方案称为顺序存储结构(简称顺序表);
  • 将所有数据分散存储在内存中,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靠“一根线”维系,这样的存储方案称为链式存储结构(简称链表)。

也就是说,使用线性表存储数据,有两种真正可以落地的存储方案,分别是顺序表和链表。

前驱和后继

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集中,每个个体习惯称为数据元素(简称元素)。

此外,也有一些人喜欢用前驱和后继来描述元素之间的前后次序:

  • 某一元素的左侧相邻元素称为该元素的“直接前驱”,此元素左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该元素的“前驱元素”;
  • 某一元素的右侧相邻元素称为该元素的“直接后继”,此元素右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该元素的“后继元素”;

下图中,对于数据中的元素 3 来说,它的直接前驱是 2 ,此元素的前驱元素有 2 个,分别是 1 和 2;同理,此元素的直接后继是 4 ,后继元素也有 2 个,分别是 4 和 5。

顺序表(顺序存储结构)

顺序表又称顺序存储结构,是线性表的一种,专门存储逻辑关系为“一对一”的数据。

顺序表存储数据的具体实现方案是:将数据全部存储到一整块内存空间中,数据元素之间按照次序挨个存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将 {1,2,3,4,5} 这些数据使用顺序表存储,数据最终的存储状态如下图所示:

顺序表的建立

使用顺序表存储数据,除了存储数据本身的值以外,通常还会记录以下两样数据:

  • 顺序表的最大存储容量:顺序表最多可以存储的数据个数;
  • 顺序表的长度:当前顺序表中存储的数据个数。

C 语言中,可以定义一个结构体来表示顺序表:

typedef struct{
    int * head; //定义一个名为head的长度不确定的数组,也叫“动态数组”
    int length; //记录当前顺序表的长度
    int size; //记录顺序表的存储容量
}Table;

尝试建立一个顺序表,例如:

#define Size 5 //对Size进行宏定义,表示顺序表的最大容量
void initTable(Table * t) {
    //构造一个空的顺序表,动态申请存储空间
    t->head = (int*)malloc(Size * sizeof(int));
    //如果申请失败,作出提示并直接退出程序
    if (!t->head)
    {
        printf("初始化失败");
        exit(0);
    }
    //空表的长度初始化为0
    t->length = 0;
    //空表的初始存储空间为Size
    t->size = Size;
}

如上所示,整个建立顺序表的过程都封装在一个函数中,建好的顺序表可以存储 5 个逻辑关系为“一对一”的整数。

通常情况下,malloc() 函数都可以成功申请内存空间,当申请失败时,示例程序中进行了“输出失败信息和强制程序退出”的操作,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代码。

顺序表的使用

通过调用 initTable() 函数,就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顺序表,还可以往顺序表中存储一些元素。

例如,将 {1,2,3,4,5} 存储到顺序表中,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Size 5 //对Size进行宏定义,表示顺序表的最大容量
typedef struct{
    int* head;
    int length;
    int size;
}Table;
void initTable(Table * t) {
    //构造一个空的顺序表,动态申请存储空间
    t->head = (int*)malloc(Size * sizeof(int));
    //如果申请失败,作出提示并直接退出程序
    if (!t->head)
    {
        printf("初始化失败");
        exit(0);
    }
    //空表的长度初始化为0
    t->length = 0;
    //空表的初始存储空间为Size
    t->size = Size;
}
//输出顺序表中元素的函数
void displayTable(Table t) {
    int i;
    for (i = 0; i < t.length; i++) {
        printf("%d ", t.head[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i;
    Table t = { NULL,0,0 };
    initTable(&t);
    //向顺序表中添加{1,2,3,4,5}
    for (i = 1; i <= Size; i++) {
        t.head[i - 1] = i;
        t.length++;
    }
    printf("顺序表中存储的元素分别是:\n");
    displayTable(t);
    free(t.head);//释放申请的堆内存
    return 0;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顺序表中存储的元素分别是:
1 2 3 4 5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顺序表插入元素

向已有顺序表中插入数据元素,根据插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 3 种情况:

  1. 插入到顺序表的表头;
  2. 在表的中间位置插入元素;
  3. 尾随顺序表中已有元素,作为顺序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

虽然数据元素插入顺序表中的位置有所不同,但是都使用的是同一种方式去解决,即:通过遍历,找到数据元素要插入的位置,然后做如下两步工作:

  • 将要插入位置元素以及后续的元素整体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 将元素放到腾出来的位置上;

例如,在 {1,2,3,4,5} 的第 3 个位置上插入元素 6,实现过程如下:

  • 遍历至顺序表存储第 3 个数据元素的位置

  • 将元素 3、4 和 5 整体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 将新元素 6 放入腾出的位置

因此,顺序表插入数据元素的 C 语言实现代码如下:

//插入函数,其中,elem为插入的元素,add为插入到顺序表的位置
void insertTable(Table* t, int elem, int add)
{
    int i;
    //如果插入元素位置比整张表的长度+1还大(如果相等,是尾随的情况),或者插入的位置本身不存在,程序作为提示并自动退出
    if (add > t->length + 1 || add < 1) {
        printf("插入位置有问题\n");
        return;
    }
    //做插入操作时,首先需要看顺序表是否有多余的存储空间提供给插入的元素,如果没有,需要申请
    if (t->length == t->size) {
        t->head = (int*)realloc(t->head, (t->size + 1) * sizeof(int));
        if (!t->head) {
            printf("存储分配失败\n");
            return;
        }
        t->size += 1;
    }
    //插入操作,需要将自插入位置之后的所有元素全部后移一位
    for (i = t->length - 1; i >= add - 1; i--) {
        t->head[i + 1] = t->head[i];
    }
    //后移完成后,直接插入元素
    t->head[add - 1] = elem;
    t->length++;
}

注意,动态数组额外申请更多物理空间使用的是 realloc 函数。此外在实现元素整体后移的过程中,目标位置其实是有数据的,还是 3,只是下一步新插入元素时会把旧元素直接覆盖。

顺序表删除元素

从顺序表中删除指定元素,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只需找到目标元素,并将其后续所有元素整体前移 1 个位置即可。

后续元素整体前移一个位置,会直接将目标元素删除,可间接实现删除元素的目的。

例如,从 {1,2,3,4,5} 中删除元素 3 的过程如图 4 所示:

因此,顺序表删除元素的 C 语言实现代码为:

void delTable(Table* t, int add) {
    int i;
    if (add > t->length || add < 1) {
        printf("被删除元素的位置有误\n");
        return;
    }
    //删除操作
    for (i = add; i < t->length; i++) {
        t->head[i - 1] = t->head[i];
    }
    t->length--;
}

顺序表查找元素

顺序表中查找目标元素,可以使用多种查找算法实现,比如说二分查找算法、插值查找算法等。

这里,我们选择顺序查找算法,具体实现代码为:

//查找函数,其中,elem表示要查找的数据元素的值
int selectTable(table t,int elem){
    for (int i=0; i<t.length; i++) {
        if (t.head[i]==elem) {
            return i+1;
        }
    }
    return -1;//如果查找失败,返回-1
}

顺序表更改元素

顺序表更改元素的实现过程是:

  1. 找到目标元素;
  2. 直接修改该元素的值;

顺序表更改元素的 C 语言实现代码为:

void amendTable(Table* t, int elem, int newElem) {
    int add = selectTable(*t, elem);
    if (add == -1) {
        printf("顺序表中没有找到目标元素\n");
        return;
    }
    t->head[add - 1] = newElem;
}

实例演示

以上是顺序表使用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这里给出完整的实现代码:

 

标签:存储,顺序,线性表,int,元素,head,数据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xfeiyun/p/16612204.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