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与孩子一起读古诗,是为了什么?

2021-05-08 19:51:54  阅读:213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整首 孩子 一起 李商隐 古诗 义正 这首


借着这几天“李商隐伪诗”的新闻,专门谈谈与孩子一起读古诗的事情。

孩子读古诗有没有好处?作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我认为当然有好处。

好处一是提炼语言的美感。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我们普通人讲话,一般追求的简单、直接、平民化、随大流,不会用特别文绉绉的词,也不会有特别难的音节组合。这样的话语,讲得再多再久,也很难培养人对语言的感觉。

典型的例子是最近越来越流行的“义正言辞”。只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就可以发现,“义正言辞”是不通的,完全违背语言的基本规律,“义正辞严”才是正确的。但是,“义正言辞”仍然越来越广泛地流行开来,大有取代“义正辞严”的趋势。

同样的现象很少出现在其它成语上,比如大家绝少把“千锤百炼”说成“千锤炼百”,也很少把“山清水秀”说成“山清秀水”。究其原因,我猜是“言”和“辞”都是第二声,发音近似,再加上“言辞”本身也是个常用词,所以即便念错了,不仔细体会也发现不了(好玩的是,“正义”也是常用词,但“正义”和“义正”差别明显,不容易弄混)。

中文,以及任何语言的美感的体现之一,都是其节奏和音韵。只是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费一点功夫。如果每天只是讲大白话,当然美感不会自动获得。在这方面,古诗是相当好的素材,整齐的对仗、铿锵的节奏,一些诗句初念起来甚至会有一些吃力,但是念多了,念久了,自然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美,至少很难犯“义正言辞”的错误。

现在我每天都和孩子一起读古诗,确实有些句子,比如“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成年人初读起来都有几分不适应。但是读多了,读顺了,习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遣词造句的时候就隐隐体会到一种讲究,自然也远离了那些流俗、粗陋的话语。

我总认为,一个人讲话可以不必刻意文绉绉,刻意炫耀词藻,但是如果遣词造句的水平有限,能用来表达的素材非常有限,讲出来的话就很苍白,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对应的,要表达一些复杂的意思,也很难被其他人理解。

好处二是能建立一种穿透时空的联系。

没错,古诗里的许多意向,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已经很难被今天的孩子所理解了。如今的小朋友念“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对“蜡烛”的联想就非常有限。我家小朋友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吃生日蛋糕的时候要点蜡烛”。

所以,要给如今的小孩解释这两句诗,家长就要多费不少功夫。不过也有好处,一旦这个解释通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和“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也都自然通了。

但是另一方面,古诗中有一些沉淀,也是可以穿透时空的。

我家小朋友就很喜欢杜甫的《绝句》,开头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形象活泼,他很容易理解。但是后面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难度就大了很多。毕竟,这两句看似是写景,其实是抒发感情、提升意境的点睛之笔。

但这也不是难事。古诗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在于它能映照到当下,形成对现实的观照。我跟小朋友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就按照找他玩手机的思路来解释,从“用手机拍视频”的角度来解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很美,但仔细思考,其中是不存在任何“人”的因素的。就好像一张风景照片,读者完全感觉不到诗人在哪里,甚至不会意识到诗人的存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让整首诗一下子生动起来,因为“我”跃然纸上。我从窗户看出去,远远看到的是千秋雪,我从门口看出去,看到的是来自下江(东吴)的万里船。镜头移形换位,从室外到了室内,从没有画框到有了画框,有了主体意识的投射——景象或许不那么清晰,意蕴却得到了升华。画面就此生动起来,读者清楚意识到作者的所处,体会到“景中人”的心境。

本来我以为这只是常识,讲起来也没什么稀奇,但是我讲完却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

第一是这个解释他印象很深,因此也特别喜欢这首诗。在拍视频和照片的时候,往往明确意识到“人在景中”的意识,有时甚至会模仿诗人“先从窗户看出去,再从门看出去”的举动——这就是我说的“穿透时空的联系”。恰恰是因为有这种穿透时空的奇妙联系,滋养着孩子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我相信,对于人生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二是我发现市面上的大多数“赏析”都没有提到这个视角。翻看这些所谓的“赏析”,只是用白话文,用各种形容词,扭捏作态地描绘空洞呆板的画面,唯独忽略了点睛的那点神韵,也就缺少了想象和回味。

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说说最近的“伪诗”新闻。如果你不了解这桩新闻,我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最近,豆瓣网友“余鹧鸪”在资料里发现一首号称来自李商隐的古诗《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读完全诗,这位网友感觉到不对劲。仔细查证,才发现这首诗是一位老干部在2000年前后所作。好玩的是,二十多年来,这首诗已经被各种教辅材料堂而皇之地列在李商隐的名下,成为“必学必备”的经典,甚至还有不少名师,装模做样贡献了不少“赏析”(也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查看原帖《一首今人歪诗,是如何成为“小学必背”古诗词的》)

我不知道你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整首古诗的感觉丝毫“不古”。从语言上说,“车接今在即”和“母爱无所报”,都是非常典型的现代表达。从主题来看,整首诗的意向也相当具体,略显单一。艺术如果少了一层“隔”的感觉,就缺乏了想象的空间,缺了可供回味的意境。

更重要的是,整首诗的感觉和李商隐完全不搭。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风格特点是感情含蓄、对仗工整、文笔华丽,而且喜欢用典故。如果不记得李商隐的诗句,也不记得李商隐的风格,起码可以记得他是和温庭筠的风格相近。

温庭筠是什么风格?翻开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哪怕只看了开头的几讲,也会有明确的认识,可以发现这首诗和李商隐根本不对。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样一首诗,会被讹传为李商隐的作品,并且被认定为“必背经典”,甚至衍生出各种堂而皇之的赏析?

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其中许多人看似学了古诗,其实根本不具备学习能力。

我曾经讲,什么是学习?学习不是摇头晃脑,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背诵。学习是获得一种能力,一种从已知达到未知,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能力。

我们当然可以辩解说,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鱼龙混杂,鉴别真伪信息的难度增加了许多。对,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如果让孩子学了许多年古诗,甚至自己教了许多年古诗,却连基本的辨别能力都没有,实在很难说得过去。这些人或许顶着各种吓死人的头衔,真正的本事大概专精于涂脂抹粉,最擅长做的就是“解释公认美好的为何美好,解释钦定正确的为何正确”。

如果说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是出于经济利益,被猪油蒙了心,尚且情有可原,那么更可怜的就是广大家长和孩子。让孩子学古诗、背古诗,耗费金钱也耗费时间,初衷当然是希望“为孩子好”。然而这么长时间以来,对这首“李商隐的经典”,似乎没有任何家长和孩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过质疑。这样看来,许多人心心念念的所谓“体会文字之美”,所谓“独立思考”,可能都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实在可惜,也实在可怜。

所以我常说,抵抗焦虑的出路是放宽视界,自己真正用心去学一点东西。哪怕是古诗,认真学一点东西,就有了充实的成就感,也就有了识破喧嚣、明辨是非的眼光。这时候不用去晒,内心也安定得很。

我的一个朋友,专精于存储的技术专家,对那首《送母回乡》的评价很简单:

唐诗不是这个味道,义山就差更远了。


补充:如果你也是家长,如果你也对认真读一点古诗文有兴趣,我可以推荐几本自己觉得不错的书供你参考。

《六神磊磊读唐诗》。虽然这本书有些人评价“水”,但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起码开启了一扇门,从历史观照当下的门。

《古文观止演义》。王鼎钧老先生的力作,光是看一遍这本书,也足以刷新你对中学课本里的古文的认识。

《修辞学发凡》。坦白说,我是许多年前看了这本书,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被捧上云端的古代文豪,比如韩愈,作品里也有确实值得改进的地方哪。


标签:整首,孩子,一起,李商隐,古诗,义正,这首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u_15127631/2762275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