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我看四书

2020-08-15 06:02:36  阅读:227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止于 自己 摘抄 土地 四书 朝代 中庸


为什么要看四书。

因为我们中国人很多思想是从四书里来的。

我自己也是有很多思想是四书里来的。

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说着说着就不自觉的套用了四书里说的道理。

每个人性格不太一样,可能每个方面接受的程度不太一样,但大家共同的思想都在里面了。

我想明确一下。

大学

摘抄: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其味。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我的理解:

大学最主要的意思是让人做大人,不做小人。

大人就是懂事明理的人,小人就是不懂事的小孩。

大人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君仁臣敬,父慈子孝。

并且大学还指明了一条道路:先研究万物,得到知识;再修炼自身品格;再把家族事物处理好;再把国家治理好;最后就把自己的本有的明德擦亮了。

中庸

摘抄:

1.执其两端,用其中。

2.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我的理解:

中庸最主要是告诉人们:待人接物要中正平和,不走极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我们都在天地之间,走的是人道。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基本上分3种情况:

实力不行的就——好学近乎智——多努力一些;

有位无德的就——不敢作礼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

有德无位的就——亦不敢作礼乐——不去抢夺权利。

个人的中庸对集体是有利的,如果一个团队里有一个能力特别强的,其他人就会能力越来越弱。在自由开放的市场中,有资产的人资产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把风险不断的转移道无产者身上。过度的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将会造成英雄和普通人的巨大差距。就像老子说的,国家乱的时候,才会知道谁是忠臣。一个好的时代,是不会出现英雄的。

一个时代的强者,往往在下个时代不占优势了。所有的末代皇帝都不想当皇帝。这也提醒人们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执著于某种形式,因时而变才是明哲的。

总体来说,中庸的意义。对集体来说,是不让权利过于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对个人来说,是智慧通达,明哲保身之道。

论语

摘抄1大学有关: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摘抄2中庸有关: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当仁,不让于师。

4.道不同,不相为谋。

摘抄3.1待人: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摘抄3.2学习:

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过而不敢,是谓过矣。

摘抄3.3价值观:

1.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

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3.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的理解:

首先有很多篇幅还是在讲大学和中庸的道理。

然后我感兴趣的还有:待人,学习,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东西。

在待人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普世真理。我自己比较注重宽以待人,但是不太注重了解别人。本来了解一下朋友家里人的事情,关心一下,也是分内的事情;但是我不太擅长;以后要注意。然后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就提醒人们:女人要有自己的工作;男人要做大人,这样才能被尊重。不然就会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只能依靠大人定夺自己的价值,就会招人烦。

然后学习方面。主要就是要多向他人学习,还有知错就改这两个道理。我都是很认同的,很多时候遇到了问题,我都会想从别人那里学些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应该算是文化在我身上的传承,以后的中华人应该还会这样想。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这是我们的根。

最后是价值观。就是对义的追求。我个人是很认同的,但是有人和我说,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我觉得都有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名和利的世俗追求。但是也不缺少对义的追求。

孟子

摘抄: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我的理解:

孟子里讲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治理国家,就一个办法,就是仁政。

这次不再仔细看了。

我们国家有个特点,老百姓提出的诉求就是国家政府改革的动力。

这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

根据大学的道理,君仁,那么臣就应该忠。

所以只要我们国家保持这个特点,我就不会说我们国家不好,这是为人臣子的底线。

总体上

1.每个人都要做大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每个人都要中庸,防止社会权利集中。不行的多努力;有位无德的不要用权利;有德无位的不要抢。当然也能防止个人轰轰烈烈的失败。

3.个人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宽以待人,要好学,要追求义。

4.国家要实行仁政。

总体来说,这套理论看着还挺完美的。

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断完善自己,但不争名夺利,而是追求道义。

如果国家实行仁政,让黎民都吃饱穿暖。

那这个理想的朝代不就能够永久的存在了吗?

但是,事实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永久的存在过。

理论漏洞

为什么没有一个朝代永久存在过呢?

历史给出的答案总是:周期性的土地兼并。

每个朝代建立的时候,总是会给农民均分土地。

农民自己努力种地就能吃饱饭了。

但是后来,一些有能力的农民会把一些不善经营的人的土地给买走。

失去土地的人沦为佃农,得到土地的人成为地主。

至此,佃农开始给给地主打工。

到了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象。

当佃农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说【这个王朝的君主不按照天道做事,这个王朝该亡了。】,然后起义推翻这个王朝。——(说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事实是地主拿走的太多了导致佃农活不下去,但佃农却认为是统治者没有实行仁政。儒家的理论真是深入人心了。)

推翻了以后,土地又能够均分了。

如此周而复始。

中国古代王朝需要中央集权和均分土地。

一旦地方分权太多了,土地不能均分了,底层人民没法活了,这个朝代也该亡了。

回到儒家的理论,如果每个人都能中庸的话,就不会发生土地兼并了。

因为那些地主,明显属于有德无位的情况。也就是说能力达到了,但是政府没有给你一个官位。那这样的话,你就不应该收购别人的土地,增加你的权利。

人是做不到中庸的。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人向来是世俗的。

可以说,我们因为世俗,因为不是圣人,所以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永恒的朝代。

最后

我们儒家理论的漏洞,归结到人身上就是:人是世俗的。

西方人的伦理学和经济学的漏洞,归结到人身上就是:人是非理性的。

所有的理论都依赖人的执行,而人没有完美的。

这提醒我:

1.我想出的理论一定要针对普通人或者我自己成立,不能对执行人某方面能力有过高要求,但执行人本身不具备。

2.我不能拿过别人的理论来用,可能别人好用的,我不好用。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本来是明确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有哪些思想是来自儒家的。

明确了以后,我说话的时候可以直接引用这些话,这些话就像咒语一样能增加国人间的认同感。就像一些村里人喝酒的时候会说,自己是多么孝,多么忠,多么义一样。这些意思我心里也都有,但我直接引用一下这些话,不是更简单直接嘛。

没想到,写到最后,反思了整个理论的漏洞。

真的是感觉自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了。

 

标签:止于,自己,摘抄,土地,四书,朝代,中庸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fabao/p/13507352.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