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话说慈禧 第四回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20-03-05 16:55:51  阅读:296  来源: 互联网

标签:第四回 广州 受伤 他们 清政府 英国人 咸丰 事儿 慈禧


话说慈禧

第四回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各位老大!今天咱们说的这个事儿,和慈禧本人原本没有什么关系。那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这是那个时代里的大事,不把这事儿交待清,您就不了解晚清的很多时代背景。下面我要跟您聊聊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提到这段历史,可能大伙都不爱听,这不就是我们被英国人抓住死欺负了一顿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听完我说的您就知道了,这个事儿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以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场战争,这仗打得实在太奇怪了,双方都没有理由进行这场战争。从英国方面来说,就是为了多开几个通商的口子,为了在北京能设个领事馆,这又不是什么国家核心利益,至于动员好几万人,大老远的跑来打这一仗吗?从中国来说就更不应该打了,当时清政府正在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国力根本不支持打两场大仗,明知道打不过人家,为什么还非要跟人家打?最后被人家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还把园明园也烧了,真是吃了大亏。清政府这是何苦来的?还有个更奇怪的地方是,这场战争一点儿也不象现代战争,陆陆续续打了四年,太拖拖拉拉了。双方下了这么大的本钱,耗时这么久,可战争后果却不严重啊。清政府只是给英、法两家各赔了八百万两银子,允许英国在北京开领事馆,这事儿就算完了,以后中、英两国还成了好朋友,双方有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和平。早知道是这样,为什么当年要打得你死我活的,这不是两个“彪子”吗?我上面说的这些问题,想毕您老也整不明白吧?嘿嘿嘿!那您就听我说说这里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战争就结束了。按说呢,英国人拿到他们想要的了,好好做买卖也就是了,但在后来的十几年里,英国人始终进不了广州城,买卖还是没法做,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当时的清政府,他们没有国际贸易的需求,也不懂国际间这种条约是怎么个意思,在道光皇帝的理解中,这无非是个权宜之计,你逼着我跟你签这么个条约,签完了我也不认,慢慢拖着你就行了,什么时候拖黄你拉倒。道光在看到关于南京条约的奏报之后,曾做过这么一段批示:“览奏愤恨之极,小曲之后必有大伸”。皇帝对条约是这样的态度,大臣们所能做的就是,跟英国人软磨、死緾、不认帐。

1843年,英国驻香港总领事向两广总督耆英正式提出,根据《南京条约》,英国人要进广州城做生意,请广州方面做好准备。耆英当时态度是非常好的,但就是找着各种借口不让英国人进城。英国人最后被惹急了,直接逼问耆英,你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让不让我们进广州?耆英一看人家要翻脸,他就派广东巡抚黄恩同去找英国人做做解释工作。黄恩同也是个评书表演艺术家,他跟英国人这样说,你们不要逼我们耆大人,他也很不容易。在清朝的官员中,耆大人是最为你们英国人考虑的,也是最好打交道的。真把耆大人逼走了,换个不好说话的官员,有你们英国人头疼的日子呢。中国官场上这套东西英国人多少也明白点儿,黄恩同的话他们也基本听懂了。他们的态度也缓和了,同意祁英慢慢做安排,只要时间别太长就行。1845年,耆英终于同意英国人进广州了,在英国人进城之前,他先在全城贴了告示,把这件事儿告知全城百姓。广州城的老百姓一听,马上就开始制造骚乱,扬言要杀死敢于进广州的洋鬼子,还放火烧了广州知府衙门。祁英马上去找英国人,跟英国人说,我不让你们进城,你们非要进,这下惹出事来了吧。英国人一看,这要进了广州城,根本没法做生意,这是要去打巷战啊。他们只好回复祁英,我们先不进城了,还是先在城外做生意吧。

在当时,广州城的老百姓是最仇恨英国人的。为什么呢?原因是两个方面的。第一、当年英国人攻打广州城,双方干过一仗;第二、以前广州城外有个“十三行”,是中国官方和外国人做买卖的机构,很多广州人都在那里打工,现在“十三行”没了,很多人就失了业,心里能不恨英国人吗?故事说到这儿,您一定会认为,广州老百姓就是有力量,只要靠着他们,英国人永远不敢进广州。其实这是个错觉,老百姓敢这么干,是他们知道官府在背后是默许的。如果为其他事儿烧了知府衙门,你看看官府有没有办法弄你,那是造反啊!不把你全家杀干净就算是客气了。

英国人迟迟不能进广州,他们心里肯定很急,最后还得找耆英交涉。1847年,双方又经过几轮协商,最后耆英下了保证,给我两年时间,我保证你们英国人两年后可以进城。英国人一看,这好歹算是有个准日子了,等两年就等两年吧。耆英心里知道,别说是两年,广州的事情也许二十年也解决不了。他答应英国人两年后能进城,无非是再忽攸英国人一把。只要你眼下不闹事儿就行了,这两年我想办法调到别的地方,这个破事儿让下一任两广总督给你们解决吧。这两年他找了找关系,真调回北京了。接替两广总督职务的人叫徐广进,广东巡抚换了叶明琛。他们上任以后,对英国人的态度和耆英是不一样的,干脆就是不理英国人了,你爱咋咋地,我什么事儿都不跟你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们是汉族大臣。耆英是个满人,和英国人打交道,事儿办得不好,皇帝只会觉得他没本事,也想不到别的地方去。汉族官员就不一样了,他们最害怕被怀疑跟英国人有勾结。所以,在清朝的历次涉外问题上,汉族官员都是坚定的主战派。这并不是说哪个人更爱国,更有民族气节,这其实都是不得以的政治表态。徐广进到任以后,经常给道光皇帝上折子,告诉他两广地区好着呢,英国人拿我们没办法,您老人家放心吧。道光心里很高兴,还好几次表扬徐广进和叶明琛,给了他们很多封赏。

大家可以想象,英国人这时候心里有多气,生气也没办法,总不能为这么个破事儿再动一次兵吧?英国人一琢磨,咱手上还有一张牌,可以打出这张牌试试。他们手里有张什么牌呢?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占据了浙江沿海的舟山岛。战争结束后,他们占领的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归还中国,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的赔款不能一次性赔付,英国就把舟山岛作为抵押了,你什么时候跟我结清帐,我什么时候给你舟山岛。后来中国已经给付了所有赔款,但舟山岛英国还没有归还。他们就向两广总督徐广进提出,你要不让我们进广州,这个舟山岛我们就不还你。徐广进说,你占的地方在浙江,我是两广总督,这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英国人一看这招不灵,他们就找到上海总督何桂清,同意把舟山岛立即归还,条件是请求何桂清向清朝皇帝代递一份国书。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当时在上海是有领事馆的,而且有向清朝皇帝递交国书的权利。何桂清一看,舟山岛人家也还给咱了,让我代递国书人家也有法理依据,那就给人家递上去吧。当时道光皇帝刚“挂”了没几天,咸丰皇帝即位不久。一看到何桂清代递来的英国国书,咸丰大怒,狠狠骂了何桂清一顿。你看人家两广总督多能干,要没有人家,你能要得回来舟山岛?现在,你替洋鬼子出什么头?有事儿让他们找广东地方去谈。这下,英国人真是被玩儿坏了,舟山岛白给了清政府,什么问题也没解决。面对这个毫无诚信的谈判对手,看来只有武力解决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又和沙皇俄国打起来了,克里米亚战争规模相当大,沙皇俄国也不是好惹的。这一仗从1853年开打,持续了近两年时间。英国只能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克里米亚去,它的国力也不足以支持两场战争,中国问题也只能先放一放了。

1854年徐广进离职,叶明琛升任两广总督。他当时也做了一些工作,派出大批探员到香港探听英国人的动向。当他得知英国人在克里米亚打得很苦,英国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等这些消息后,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他给咸丰皇帝汇报说,这个国家快不行了,咱们再拖他几年,拖黄他们大有希望。咸丰皇帝也以为英国真的快不行了,他对官员们说,自古“要盟”不信。意思是说,在被要胁之下订立的盟约,我和你讲什么诚信?由此您就看得出,清政府从上到下,都是不拿《南京条约》当回事儿的,他们还希望回归到1840年之前的状态,所以他们才会想方设法不履行《南京条约》。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终于能顾得上中国的问题了,他们开始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和清朝动武了。恰好在这个时候,英国人突然发现,新崛起的太平天国势头不错啊,而且听说太平天国还是个基督教政权。他们就想,万一太平天国要成了事儿,是不是就不用和清政府打交道了?我们都信基督教,是不是更好沟通呢?于是,英国政府派出了代表团专门访问了太平天国。等到天京一看,英国人傻了,太平天国那简直就是个“水货”基督教,而且比清政府还不开化,更不可能有国际贸易的需求。看来,还是得找清政府谈事儿,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父”事件,同时向中国宣战了。“亚罗号”事件是个什么事儿呢?“马神父”事件又是个什么事儿呢?都是屁大点儿的事情。因为篇幅所限,我就不详细说这两个事儿了,有兴趣您老自己到百度里搜索一下吧。这年10月,英、法联军开始攻打广州。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两广总督叶明琛的作法就是那个著名的“六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过去,史学界对叶明琛这个“六不”的作法多有批评,对他这个人的评价也很低。实际上,叶明琛可不是个无能之人,升任两广总督之前,他为官的政绩一直是很突出的。在两广总督的任上,他也为清政府做了很多事,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太平天国的军队重新打回两广地区,那将会导致整个南方在战局上的恶化,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两广的布防上,基本守住了自己的地盘。同时,两广还是大清税收的重要来源之地,他在为清政府征税方面做得也不错。这样一个人,面对英、法联军他为什么会搞出那个“六不”的作法?没办法嘛!军队都在湖南和两广交界阻击太平军,广州城内城防空虚,实在没有和英、法联军作战的力量。英、法联军攻破广州后,他被英国人抓到了印度。为了自己的气节,他不肯吃英国人的粮食,最后绝食而死。可惜呀!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官员,身处在那样的时代夹缝中,最后竟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小丑一般的形象。这他妈跟谁说理去?

英、法联军打下广州后,他们以为清政府肯定会和他们谈判的,但清政府连理都没理他们,广州你们占着吧,爱咋咋地。英国人一看不行,还得继续北上,直接去找咸丰皇帝去。1857年,英、法联军从海路直接到达了天津外的大沽口,和中国的驻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的一万多驻军还打剩下两千人,英法联军死了11个人。咸丰皇帝一看,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不去跟人家谈判也不行了,那就派个人去谈谈吧。于是,咸丰派出满人大臣贵良作为谈判代表,在天津和英、法两国议和。英国人主要就是两项要求,第一、再多开几个通商的口子;第二、要在北京设立领事馆。英国人为什么非要在北京设领事馆呢?听了我上面讲得这些事儿,您就不难理解了。这十几年,英国人被中国地方官儿玩儿得都快找不见北了,所以他们就想在北京设立领事馆,有事情能直接找清政府的最高当局,他们再也不想和中国的地方官员扯淡了。

咸丰对英国人的第一个要求基本是同意的,但英国派公使驻北京这个要求他是非常非常不愿意的。以前我看过几篇文章,在分析咸丰为什么不想让英国公使留在北京,都是这样说,咸丰听说洋人爱登高楼,担心他们会偷看自己后宫的娘娘;又担心自己出外见到洋人,洋人又不肯给自己下跪等等。这些话我是都不太相信,我认为,咸丰不让英国公使到北京来的原因,还是不想和他们直接见面,希望能把麻烦推到地方上。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对待洋人的策略,地方推中央,中央推地方。为了不让英国人的公使进北京,清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干脆答应,以后英国所有货物进入中国一律免除关税。这其实是非常大的权益损失,更是非常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英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的,一看清政府给了这么大的利益,公使进北京这条也就不再坚持了,他们提出,可以把公使馆继续留在上海,但公使有直接进北京和皇帝进行交涉的权利。双方就这样签订了《天津条约》,然后,英、法联军撤回广州。到这里,这个狗血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它还有一个更加狗血的结尾。

1858年,英、法代表团带领部分军队再次北上,这次他们是到北京来换约的。到了天津大沽口以后,清朝方面百般阻止他们上岸,还是不想让他们到北京去。找各种借口给人家“挖坑”,具体细节我就不多说了。最后,英军终于爆怒了,于是,双方又是一场激战。您猜这一仗谁赢了?清军赢了。因为英、法两军是护送公使来换约的,来得人数不多,也没有什么准备,被清军打死好几百人。随后,英、法两国共出动了两万多军队,从海上直扑天津。这么大的一支拿着现代化武器的军队,清朝军队真是扛不住,天津很快就失守了。

这下清政府真没脾气了,只好再次和英、法两国议和。议和地点在通州张家湾,清朝的议和大臣是皇宗室成员宰元。现在人家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肯定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公使进京这条清朝也得答应了,而且英、法两国还提出,要派一千个士兵护送公使进北京。宰元跟对方一通周旋,最后,把护送公使进城的军队人数,从一千人谈到了四百人。这时候,如果没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这场战争也就这样结束了,可这个宰元不知道哪根筋抽错了,又想出一个昏招。他发现,在英国的谈判代表中,有个叫巴下理的人,可能担任的是英国谈判代表的首席助理,这小子非常活跃,多次为难过宰元。宰元就想,要是把这个巴下理给抓起来,对方就没人出坏主意了,肯定会军心自散。他把这个想法上奏给咸丰皇帝,可能咸丰当时脑子也进了点儿洗脚水,宰元这么幼稚的一个主意,居然得到了他的同意。于是,宰元把英国代表团的30余名成员全部抓起来了。您想啊,谈判代表都被你抓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英、法两国能答应吗?两国军队迅速向北京发起了进攻。清军当时在北京附近驻扎着三万九千人马,人数上虽然有点儿优势,战斗力上却和人家没法比。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伤亡一万多人,英国死了两个人,法军可能死了三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战损比,这仗简直没法打。

听说清军在八里桥大败,咸丰皇帝狼狈逃出北京,随后,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了园明园。这事儿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据说,英、法联军放火烧园明园,就是为了向咸丰皇帝泄愤。他们认为,皇宫是中国的国家财产,园明园是咸丰皇帝的私产。听我这样说,好象是在为英、法两国开脱罪责,我真没那个意思。虽然我没有怎么说英国人的坏话,但他们绝不是好东西,毕竟是他们大老远的跑到中国,找上门来欺负我们的,而且带给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一段耻辱的记忆。

北京一丢,咸丰皇帝什么招也没了,马上和英、法两国议和,不到两星期时间,双方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两国撤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此才算告终。

说完了这段故事,我不知道各位做何感想。可能有人会说,这就是因为我们当时太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你说当时的日本,它比咱还落后,可人家就没有挨打啊。1853年日本开始对外开放门户,然后他们迅速切换到了明治维新,几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强国,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落后也不一定就要挨打。在这个世界上,强者有强者的生存方式,弱者同样也有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不管老虎有多厉害,总不能把所有的兔子杀干净吧?没有了兔子老虎也别想活得成,我们的世界原本就是个强弱共生的世界。在强者和弱者之间的较量中,不一定谁有力量谁就会赢,而是谁更有目标感谁就会赢。这个话可能您不好理解,咱比如说,我现在去一家公司打工,公司肯定比我这个穷小子牛多了,我个人的实力和公司的实力那是没法比的,但这没关系呀,公司有它的目标,我有我的目标,只要这两个目标能共存,我就可以和公司协作了。我为公司实现业务增长,公司帮我实现个人成长,这就是一个良性的目标协作。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是这样啊,40年前,咱们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西方国家怎么比?我们跟人家协作全是我们吃亏,脏活、累活我们干,大钱让人家外国人赚,但我们不怕他们来赚我们的钱,我们算自己的帐就是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号的经济大国了。现在回头再看,我们在小处吃得那点儿亏也就不算什么了,在与强者的竞争中是我们赢了。所以说,无论国与国之间博弈,还是人与人之间博弈,都不完全是实力的博弈,而是目标的博弈。谁会在博弈中获胜,那要看谁的目标更好,谁的目标能拆解成合理的、能够具体实施的步骤。

咱们回来说今天的故事,当时英国人目标是明确的,他们就是要让中国开放通商的口子,就是要来中国做生意。而清朝政府一直在与英国人做着无目标互动,表面上来看,清政府玩儿得也不错啊,跟洋人你一拳我一脚的搞得挺热闹,而且看起来咱还比他聪明呢,把他们骗得一愣一愣的,经常还占他们的便宜哩,可最后却是一个非常受伤的结果。

你说清朝的官员是不是都傻?我觉得不是。从上面的故事当中就能看得出,从皇帝到大臣,他们个个都是人精,当然,你不能用今天的思维和观念去要求他们,他们毕竟受到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的认知,但他们还是尽可能的做出了自以为最聪明的选择。仅仅是因为目标的丧失,才让他们做对了事情,却造成了恶果。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有了目标,起点低一点儿也没关系,有点儿缺心眼儿也不要紧,但如果你没有目标,你每个聪明的举动都是在为自己积累毒素,都是在对你自己进行坑害。很多人一辈子也想不明白这个事儿,只能经常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标签:第四回,广州,受伤,他们,清政府,英国人,咸丰,事儿,慈禧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pj1970/p/12421111.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