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第六章

2019-09-08 17:06:14  阅读:209  来源: 互联网

标签:大家 这个 所以 自己 老子 第六章 我们


第六章1母性的力量|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我前边提示过了,说今天别带着小朋友一起听,今天讲的内容可能会有些少儿不宜,涉及到一些成人话题,不能这么说,不是成人话题,而是涉及到一些成人生理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今天讲哪句话。

 

 

 

今天讲《道德经》的第六章,老子上来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句话,谷神在《帛书》甲乙本里写的是“浴神不死”,洗浴的“浴”,三滴水放个谷,我们现在念浴,但实际也是“谷”字。这个“谷”是怎么来的,写的很清楚,是左边三滴水,水冲出来的这种山之间的低洼的部分叫谷,所以这个谷神的谷,当年是加上三滴水变成浴字了,叫浴神。也就是说这种空虚的、中空状态的属性,它的灵验是永存的,这个神,我不是说神仙,谷神不死,说这山谷的神仙永远不死,不是这回事。这个神是指它的灵验、妙验,就是它是规律的灵验,这种道的中空的状态的这种妙验,它是永存的,是一直存在的,叫不死。

 

 

 

“是谓玄牝”,这个“玄牝”,老子没有说恍如什么若什么,他说的很肯定,很奇怪,老子用肯定的语气说“这就叫”,“是谓”。玄牝,玄是深奥的,我们前边讲过玄字,自然的奥秘,两个线在螺旋上升,到顶上这叫玄,奥妙的东西。牝是什么意思?左边是个牛字旁,右边是个匕首的匕,要讲这个牝字,必须要再讲一个牡,牡蛎的牡。牡蛎的牡当什么讲?牡蛎的牡音虽然是母,但是实际它讲的是公,是指雄性的动物叫牡,大家看,左边是个牛字旁,右边是个土,这个土在古代,当时的甲骨文时候写,就是一竖,下边一横,显示什么?显示的是雄性的生殖器,向上立着,这是牡字的意思,就是雄性的动物。牝是什么意思?牝左边是一个牛字旁,右边是一个匕首的匕,这个匕首的匕代表什么?我们如果看古代甲骨文的字,或者是看篆书字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向下的两条,就是纵的两条,竖的,表示是雌性的生殖器,这个牝合起来是雌性的动物,现在匕首的匕,甚至匕首的匕最早都不是匕首的意思,是母性的意思,因为如丧考妣的妣,就是两个匕首左边加个女字,实际也是指母性。“是谓玄牝”是说“道”的这种品性,它跟雌性的动物是非常相近的,这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奇妙的事。老子下边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就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门是产门,老子又没说恍如什么什么,没说“如”,是谓天地之根,是天地的源头。

 

 

 

讲到这,大家可能一听,会觉得这《道德经》里边还有这些词呢?这历朝历代讲这时候好多人都不好意思讲,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是非常朴素的。大家看造字的时候,这个字就体现出了,这就是图画,就体现出了雄性和雌性的属性,古代人在谈论这些事的时候,男女,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系统的时候,也并不是那么隐讳的,不像后世,一提不好意思,捂脸捂嘴捂眼睛,那时候人是比较纯朴的。老子《道德经》里边也没有避讳这些事,他直接来形容天地的源头,老子用这种中空的状态,又能生出后代小的动物的状态,说这个跟道也非常接近,但是老子这里边又没说哪种接近,我觉得这个词值得拿捏,也不是说仿如、恍如、若什么、如什么、犹什么,他没这么讲,他说是“谓”,他说这就是。这里边有什么奥秘,一会儿再讲。

 

 

 

老子接着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这緜緜就是微妙的意思,看不清楚,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你看不清楚它,但是它总是存在的。“用之不勤”,这个勤在《帛书》甲乙本里是堇,上边草字头,也就是勤奋的勤把右边的力字去掉,这个堇。为什么写个堇字呢?取它的音,实际这个字应该是尽,用之不堇,他取它的音相似,就拿了这个字借用了一下,和勤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说勤也解释成堇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帛书》甲乙本更完整的体现了这个字是怎么借来的。

 

 

 

我们下边回过头来探讨,老子为什么会用女性的生殖系统来比喻道?而且他说的比比喻还要更进一步,是“是谓”,很肯定的说,为什么会这样?老子在《道德经》里边用过很多字,是谓什么之母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老子对母性与道的这种接近状态,他是非常肯定的加以确认的,这事实际上值得我们思考,绝大多数的形态先进,也就是进化的比较先进的动物,都具有雌雄两体,都要有生殖系统的交配,才能繁衍后代。难道单体繁殖不行吗?我们单性繁殖难道不行吗?为什么?好像在制造这些生物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这种设置,有可能它是按照某种模式、程式来设计这个的,这个模式、程式是什么?可能老子对此做过思考,我们也不知道,现在没法猜测,老子到底是用一种最朴素的想法来思考这个世界,还是他具有非常远见卓识的那种洞察力,真的接触到了世界的本质,我们这个世界制造时候的源头,这个我们不管它。

 

 

 

但是,我们现在看,确实母性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关键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欧洲有个心理学家叫海灵格,我建议各位朋友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海灵格的书,这个人是个心理学家,他搞这种家庭序列排列,他排列排列着就发现,我们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力量支配的,他说这个力量你顺着它,按照它的规则做事你人生就顺利,如果你不按照它,你违逆了,比如说把这个序列给搞颠倒了,你的人生就遭受挫折。他说这个力量是什么?我看不到它,我知道它存在,所以我勉强11的我能描述它,他说中国的老子是真高明,所以他佩服老子,他说老子管这个东西叫“道”,他说我是接触到这个力量了,我能用它,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看不到它。

 

 

 

各位,有机会去看一下海灵格的书,看完你会大吃一惊的,我们这个世界果然是按照这个法则运行的。海灵格在他的论述里边,有一个奇怪的说法,他说母性在这个系统里边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每个人的事业由谁来代表?由你的母亲来代表,他认为所有事都可以象征,用其它的力量来代表的,你的事业由你的母亲来代表。他的观察发现,他说但凡这个人跟母亲不断冲突、抗拒,有矛盾的,这个人的事业一定一塌糊涂。所以,他曾经写过几本书,论公司、论金钱、论组织等三本书,我看的时候很震惊,他在书里写说我要是给这个公司建议的时候,我建议这个公司老板在聘用中层经理的时候,首先要考察的是这个人对自己的母亲是否孝顺,如果不孝顺的话这个人进入公司以后,会导致这个力量的破坏,把公司拖向死亡,最后你完全不知道公司怎么会越做越差越做越差的,最后倒闭了。他说你想不到是因为这种事,所以必须考察中层经理对母亲的孝顺程度。

 

 

 

所以,海灵格的这说法很有意思,他的这种说法我在我的生活中观察到的是果然如此,甚至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与母亲态度不同,你的事业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的。所以,我觉得海灵格说的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因为他是通过大量实践证明的,他每天都在全世界给大家做拍练、排演,是这种实践证明的。

 

 

 

今天这章不多讲,我们一下给它带过去,因为它讲的太深奥了,我们只是简单的讲,老子用女性的、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来比喻“道”,说它是中空的,它从之间会不断的生出万物,生出各种新的东西来,这种道的状态跟山谷、跟风箱是一样的。但是,老子在讲其它的时候,都用的是这种比较模糊的语言,就在这用了“是谓”两个字,所以可能会有更深的含义,我们不多去探讨,有可能我们这个世界在创造的时候,会是以某种模式设定好了的,有机会我们对此去思考一下就行,但是这章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什么?是你与母性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于母性,那里是我们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尊重母性,要以极大的理解度、包容度去理解母性。这种状态能够令我们人生顺利,能够让我们符合道的规则,这个就是本章《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我们懂了,可能人生就会顺利很多,就会幸福很多。

 

 

 

这章我们不多讲,里边其他内容大家各自领会,我希望各位有机会借我的介绍,去看一些海灵格的书,看完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会知道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力量。他是一个德国人,他从德国人的心理学角度来论证了,我们之上有一个巨大的力量创造了世界,而支配着世界在运行。所以,有的人甚至把海灵格这个心理学流派,叫做《道德经》在德国的分支流派,都这么说,有点意思,各位琢磨琢磨,好不好?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谢谢大家。

 

 

第七章1 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

 

 

 

这两天我稍微有点伤感,因为前两天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辽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来看我父亲,他们两位是在单位里边最好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我听这位宋老师聊,就说他们古代汉语教研室,同一辈的20多个老师,现在已经只剩下几人了,大多数人都去世了,然后他就一点点聊每一位怎么去世的等等,我一听非常的感慨,因为这些名字我都非常熟悉,当年我小时候就在中文系的楼里边长大的,来回跑,这些老先生们教课教的都是《道德经》,老子、庄子等等,这些东西我特别熟悉。所以,现在听到他们都去世了,我心里是比较凄凉的感觉,好像那个时代就过去了,因为在那个时候,那种知识贫乏的年代,听这些老师们聊这些古代汉语我觉得非常开心,今天我跟大家聊的还是《道德经》,聊的是第七章。

 

 

 

第七章老子上来就讲:“天长地久”。这个话很让人感慨,就是天长,你看这个天地是如此的长远,我们人可能百年就没有了,有时候你回到一个地方你发现,这山没变,树没变,水没变,但是人变了,人的头发已经白了,脸上出皱纹了,好像是我们人跟自然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比如说我前些天到罗浮山,有一块石头,当地人介绍说这是过去汉代的时候,安期生在这修炼,当时这个石头被当棋盘下棋来着。我一听,汉代,您想,到现在多少时光过去了?但是这石头可没变!当时的人用的石头现在还在那,这就是天长地久,他比我们的生命比起来要久远多了。老子就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为什么那么久远?它为什么一直存在?老子的回答是这样的:“以其不自生也”,这是老子设的一个问题,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去谋取福利,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所以它就长久,这是老子的观点。

 

 

 

我们怎么理解这事?自从世界诞生以后,物质大约分两种,一种是无机,一种是有机。无机的比如说一块石头,有机的比如说一个生命,有机和无机有什么分别?无机的变化不大,严格说它没有生命,它一直在这,没有什么外力的话它自己变化是不大的。有机的就有生、老、病、死,有进食的欲望,有繁衍后代的欲望,有获取的欲望等等。因为你有了感情,有了这些欲望,这是无机的、没有的,你有这欲望,所以你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大自然就这么奇妙,设计了两个程式,两个模式,一个是有机一个无机,一个有生命一个无生命,好像这个无生命存在得更长久一些,有生命的它要生老病死,有的动物甚至一天就死掉了,有的可能活了百年,有的几百年,但是终究要死亡的,还没见过哪个长生的。

 

 

 

老子就思考这两者的区别,老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求我们怎么长生,后代有人说老子在讲怎么长生,其实老子他的目的并不是探求长生,他是想找到这个自然的法则,然后看我们人怎么能生活的更好一些,他看大自然、天地是怎么运作的。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边,这个道和天下、万物经常放到一块混同,因为在天地没诞生之前,这个道是无名无形的,一旦诞生了以后,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天地和万物上。所以,有的时候,在《道德经》里虽然说是道生的天地,是这么一个关系,但是它往往用天地和万物来代指道,这是《道德经》的一个特点,所以你不能把这个关系搞的很僵硬,万物是道的孩子,它是它生出来的,它俩不是一个东西,不是的。道的功能体现在万物上,体现在天地上,天地有什么规则?这样,你看它长久的存在,为什么长久存在?老子讲,它不为自己去捞取,这是它的特点,不为自己捞取,故能长生。

 

 

 

这个是老子在揣摩天之道的时候,找到的一个规律,他认为天之道有生养万物的特点,让世界如此繁茂,但是它藏在背后,隐形在背后,它不说自己是主人,它也不为自己捞取,您说这树长好了,他一下砍走了,都拿走,没有。怎么样?再让你自己生长,它不居功,这是天之道的特点,所以老子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讲过这样的话,“万物作而弗始也”,他这个时候讲万物和天地是一样的,“为而弗恃也”,作为但是不视以为功,“功成而弗居也”,他不居功自傲。“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结果我们大家反而离不开它,这是天之道的特点。

 

 

 

老子的观点是我们应该效仿天之道做事,这样符合天道。但是我们人往往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恰恰违背天之道,我们所作所为往往都为自己去考虑,但凡做事就为自己考虑。所以那天我给一个国营企业讲课,下边有领导,给我写一个纸条问,说罗老师,您总讲放下、无我,我们还进取不进取?不要求回报,不要求回报人有动力吗?这问题是这样的,老子为什么总讲这道理?实际上这里边真的有法则的,就是天之道果然如此,我们如果为了自己捞取而做事,比如说我为了获取某个职位去做事,为了当一个公司的副总,为了这种事我去努力的话,这是要求回报,我要为了什么而努力;另外一种是我不在意回报,我就是为大家做事,我为了公司繁荣去做事,我尽我所能,因为我公司做的事能造福天下,我没有什么回报的想法。这两种态度,哪一个努力会更持久呢?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前边那个持久,我为了当副总我拼了命了,不见得!因为您是为了当副总去努力的,一旦你努力了公司没给你这副总,你会一拍桌子,我不干了,凭什么?我辞职,我不干了,我走,我上别的公司去!您看他的行为就终止了,而且如果您在进步过程中、努力过程中,别人又讽刺你,所以这种为了获取什么而去做的努力,非常容易终止,而且容易偏颇。人家或者不给你职位,表示了一下你就偏了,我要给别的公司干去了等等,容易受影响。

 

 

 

而那种我不为了什么,我就为了造福大家努力做事,这种人不会被影响,因为没有什么影响他,我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的,你不给我也无所谓的,我愿意去做。所以,这样的人,他的努力就持久,而且有力,会一直做下去。只要方向定了,我就是为了造福大家,他做的事会特别的圆融,大家夸我我也做,骂我我也一样做。这好比说是上公共汽车,您坐在那,上来位老大妈,带着个小孩,问您给让座不?两种态度,一种人是我本能的我就要让座,我这个人就要做好事;另外一种是我做了,我今天要做好事,做好事大家都看我,目光多么好啊,夸我好人。这两种态度不同,结果不同,前边那个让座站起来了,您坐下了没说谢我,没关系,到站了您走了,您没把座还给我我也不怨恨,没关系。但是图回报的那个不行了,您坐下没说谢谢我,边上人都没关注我,没看我,这怎么这么不礼貌?我给你让座你也不谢我,什么意思?你起来,你起来,把座还给我,我不让给你了,有这样人吧,新闻报过,是这样的。所以,两者态度完全不同,要回报这个稍微别人没给他回报,他就不做了,下次我也不让了,您看这人从此以后终止了这方面的努力。而另外一个人,坦然的,无所谓的,所以你夸不夸我,您谢没谢,无所谓,您下车了,您没把座还给我无所谓,我就按照我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样人坦然。

 

 

 

所以,那天听个故事,说有个法师救掉在水里的一个蝎子,大家都说,你别救这蝎子,蝎子蜇你,这法师说没事,去救,这一救,这蝎子果然蜇了一下这法师,大家就嘲笑,你看这法师愚蠢,明知道蝎子蜇你你还要去救它,法师的回答特别好,他说蝎子蜇我那是它的本性,但是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改变我的本性,我的本性是救它。所以您看,人家不为什么,就为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种人就持久。所以,老子讲的天之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不为了什么回报而做事,就是生养万物,把自己位置放的很低,隐藏在背后。老子说,这种品性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遵守的,哪一个普通老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了,那您的境界一下就提升上来了。所以,这是老子今天讲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段话的含义。

 

今天就聊到这,明天跟大家聊下边的领导者法则,老子马上从天之道转到人之道,告诉你怎么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第七章2 这样做,更能赢得大家的支持|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聊《道德经》第七章。前边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讲天地有道,在天地的显现,它有生养万物的品性,让万物如此繁茂,但是它不为自己捞取,不为自己获取,所以老子说它才能真正的长久,这是老子一直在讲的一个天道的特征,老子说我们要效仿天之道,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老子笔风一转,马上转到了人间,讲的是我们今天讲的这句话,“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就是有道的管理者,我再强调一遍,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并不是那种讲学问的圣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老子说的那种圣人,老子口中的圣人就是有道的领导者。

 

 

 

老子说,所以这种有道的领导者他效仿天之道,老子用了“是以”两个字,就是所以,因为他点名这是效仿天之道的。这种有道的领导者,“退其身而身先”,什么叫退其身而身先?大家说这不像绕口令一样吗,您到底是往后边来还是往前边去?老子讲的是一个辩证的思路,“退其身”,通行本叫“后其身”,马王堆的帛书乙本写的是“退其身”,我觉得“退其身”是对的,因为老子后边还有好多退的用法。“退其身而身先”,就是圣人把自己的利益、地位等等,放到他管理的这些老百姓的后边,叫退其身,也就是说当考虑到所有人利益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他后边,叫退其身。而身先什么意思?因为领导者为你管理的团队成员去考虑,比如公司的董事长为您所管理的公司的所有员工去考虑,把自己的利益、地位和名誉放到最后边,为什么叫退其身而身先?结果大家认为您是最好的领导,把您推举到前边做大家的领导者,这就叫退其身而身先,也就是说您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为大家竭诚做事,反而大家把你推举到前边做领导者。

 

 

 

这个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导者法则。这个领导者法则在整个《道德经》里贯穿全篇,老子反复在强调这个原理,这种领导就是一个好的领导。因为人有这种本能、私心,就是总想获取的私心,我们很多领导是这样的,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上以后,我的资源多了,大家都冲我笑,客户都来奉承我,所有员工都对我尊敬,我说话说一不二,我有资源了,所以好多领导会为自己捞取。我用了“捞取”这个词,就是不当得利,不恰当的获取,把合作单位采购大权安排到我亲属的公司,这样钱自己赚了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开始出来了。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利益就放到了整个公司所有团队成员,所有公司员工的前边了,结果您做的事就会发生偏差,您的亲属给公司的真的就是最好的东西吗?有可能会偷工减料等等。所以,慢慢经营就会出问题,大家还推举您做领导吗?有可能但凡有机会,大家就会选举,把您选下去,不让您当这个部门经理了。而那种把自己利益放到后边,全部为大家考虑了,竭尽全力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去努力,这样的人会怎么样?大家推举您做领导,觉得您是真正的好领导,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例子是有的,比如说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稻盛和夫为什么一辈子自己一个人白手起家能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为什么?凭什么?因为他27岁创业的时候,就立下自己的志愿,为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去努力,放下自己的利益,我办公司不是为自己的,是为全体员工去努力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他刚开公司没多久,十几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来他这上班的年轻学生,突然提出我不干了,说稻盛先生,你一定要保证我们以后的身家性命、我们的利益,稻盛说那我发誓我拼命为大家去努力不行吗?大家说不行,你必须保证我们,死活就要走,稻盛和夫说当时很痛苦,每天晚上回来都想为什么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最后他想通了,他说我一定保证他们的利益,我为公司做所有的努力,开公司的意义就在于为全体员工物质和心灵两方面的幸福去努力,我这么做,大家能不能留在这?大家一看,你是比较坚定的,所以留下了。稻盛和夫从此以后立了个规矩,就是自己创业一定是为全体员工去努力,我现在管10个人,我为你们10个人负责,我有2万人,我为你们2万个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努力。这叫什么?这叫后其身,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

 

 

 

所以,他后来出任日航董事长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一分钱,零工资到日航去,做到彻底无我。所以,大家才愿意追随他,大家一看这老板真是为我们拼命,所以追随他,他的公司越做越大,结果推举他一定做董事长,大家都来追随您,您的公司越来越大,您想,您是不是就变成了最大的公司的领导?退其身而身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像稻盛和夫这样的公司领导的确是稀有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本性容易让我们放到这个位置上以后,喜欢去获取更多的名、利、地位等等,容易让我们忘乎所以。这里就是我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向稻盛先生学习,这样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了不起。

 

 

 

在生活中,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也特别有好处。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这个人做的非常好,他的年薪是很高的,我不清楚具体的,但我猜几百万是应该有的,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每见到一个成功人士,我往往会单刀直入地问他,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或者我问他身边的人,他的属下、同事,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成功?他的特点是什么?我经常做这样的事儿。我问了这个人的同事,说他为什么这么成功?大家说你问着了,说这个人确实不一样,他是个农村人,家里特别穷,大学毕业刚到这单位的时候,其实别的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利益,给我5000块钱工资我就干5000块钱的活,您多让我干活,对不起,那拿奖金来,凭什么多让我干?怎么没让他干?他还闲着呢,那让他干好不好?平均分摊一下好不好?大家都会这么想,但是这个人不这么想,为什么?他觉得你给我这平台太好了,我们家里边那是家徒四壁,都是住的土房子、土屋,下雨都要倒了,给我5000块钱,太多了,所以我全力奉献,他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了,没考虑自己的利益,让我加班,没事,我拼命加,我使劲干,结果据说他当业务员的时候,他的业绩永远比排第二的多出十倍来,他的努力比别人要多出十倍来,别人都在意这5000块钱工资,他就没在意,他就希望利用这个平台为公司多做点事,所以一个月给我5000块钱工资,我做50万的活行不行?他没在意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把公司利益放到前边,结果每一次提干都只能提他。您想您有可能把第二的提上来吗?没有可能!你跟人差10倍呢,所以每次总是提他,他年纪轻轻就不断地被提拔,最后人家39岁做了整个公司的副总了。当时他的同事还在干什么呢?他的这些同学一起大学毕业分到单位来的,还是5000块钱的工资。

 

 

 

所以,大家看,这叫“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您放下自己的利益,您的进步就会快。当然了,我不是建议我们所有的人做业务,都做到排第二的十倍那么多,我觉得没必要,那会损害健康的。所以,我们适当的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这个道理,就是退其身而身先,您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大家更容易支持你,您更容易往前边走,这个是老子一直在教育大家的道理。而且,退其身以后,您的包袱会更轻,您心里边的纠结会更少,您做事才会走的更好、更快,这也是退其身而身先的道理。

 

 

 

今天我们把老子的法则给讲出来了,在后边老子会不断地强调这个法则,各位朋友,我们在新春即将到来之季,明白这个法则,我觉得那是人生一大收获,所以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迪。

 

 

 

 

 

第七章3 人生圆融无碍的前提|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昨天讲到了老子说的“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接着老子讲了今天的话:“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话实际是连在一起的,叫“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什么叫“外其身而身存”?是有道的领导者,这种高明的领导者,他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结果大家反而越来成就您,让您的企业越做越大,您说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外边,为全体员工来考虑,结果员工反而让您的利益做到了最大化。老子管这叫“外其身而身存”,这个和前边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越不在意自己,越把自己位置放低,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谋福利,大家越会来成就你的事业,这是老子一直在讲的领导者法则。

 

 

 

为了阐释为什么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反而活得更好的这个道理,我们先给大家讲个《淮南子》里记载的故事。说一位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这人有一个特点,他特别喜欢吃鱼,有人偏好这一口,就觉得鱼肉特别香,他喜欢吃鱼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我们的宰相喜欢吃鱼,所以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员、找他办事的人都琢磨着给他送鱼来,抬的刚捞出来的鱼就奔着都城来了,结果一见到他,这公仪休死活就不接受这鱼,不要,赶紧给我拿回去,您怎么拿来怎么拿回去,不能吃,对不起,送回去。您想,这大家很难堪了,这鱼拿来了,您让我们拿回去,这鱼死了,拿回去还不臭了?宰相您就收下吧,我们的礼物大老远拿来,也不能拿回去啊扔啊,您说怎么办?对不起,不收。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所有人送我的鱼我都不收,结果这客人没办法,走了。

 

 

 

 

第七章4 我们一生的修炼课题|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在第七章里,老子前边讲“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然后老子接着总结说“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这是《帛书》乙本的讲法,“不以其无私欤”是一个反问句,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然后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私利吗?所以,这是老子总结性地讲了一下这个法则,就是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先付出,反而大家来成就您,最终能成就您的事业,您说您个人利益真的损失了吗?没有,个人利益反而增加了,所以老子讲了一个智慧,就是舍和得的智慧,一定要先舍才能得,这是人世间的一个法则。

 

 

 

前边我们一直在讲做领导者应该怎么办,就是“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为私欤?这是反问句,故能成其私,我们今天就不讲领导者了,大家说总说领导者,都是领导的事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老百姓明白这个,人生也会不同的。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就这个私字,影响我们很大,我们看这个私字怎么讲,什么是私?什么是公?公和私是对立的,大家看这个私字,左边是个禾字,禾苗的禾,当庄稼讲。右边一勾一点,这个字读什么?这字就读厶(sī),私有财产的私,原来就右边这个一勾一点,最早的写法是一个竖,往下走的时候然后向左边画一个圆圈,向右勾,勾出一个圆圈来,这就是最早的私字。后来,画了一圈,左边再加个禾苗的禾,意味着庄稼有归属的人,这叫私有财产,所以这个私就跟圈地一样,勾了一个圈向右,这个就是个人的。公在私的上边,大家看这一勾一点上边,左边一撇,右边一捺,向两边分,跟它正好相反的、分给大家的,大家共有的,这叫公。所以,叫背私为公,跟它正好相反的就是公。

 

 

 

私就是个人的私有财产、私有利益,这个私影响我们特别大。就拿我们健康说事,私有的概念在我们的心里一出现,您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患得患失,我们总想得到,又怕失去,因为我有拥有的感觉了,在这患得患失之间会出现七情,叫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跟个人利益相关。怎么可能呢?所有的情绪难道都跟自己的利益相关吗?都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喜,为什么会喜?因为我获得了什么东西我会喜,这个喜字就像战胜了敲鼓的状态,叫“喜”。

 

 

 

为什么怒?怒字下边是个心,跟情绪相关,上面左边是个女,右边是武器的状态,“又”在过去是一个武器的状态,这俩和起来叫奴,这种奴役的状态、心态是“怒”。

 

 

 

忧和思都跟我要获取什么东西相关,我会处心积虑地想,忧、思、虑,都和我自己要获得什么相关,我为了获取什么而去设计谋去想,这种状态叫思虑。

 

 

 

悲字下边也是个心,上边向左、向右两侧的两个羽毛,意味着分离、分开,为什么会悲伤?因为我失去了什么东西我会悲伤。

 

 

 

恐和惊都是什么来突然惊吓到我,可能我的利益突然受损失了,这个时候会恐和惊。

 

 

 

大家看这些七情大多数都和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会有关的。所以,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您七情就会越来越多,您体会一下,如果您不在意,您心里就不会有这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了。

 

 

 

古代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将军,征战沙场,胆量大的惊人,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将军自己在府上玩一个古玩,一个瓷器碗,很漂亮,结果一失手,这瓷器马上要掉地上了,他一把给抓住了,可虽然是抓住了,这心脏噗通噗通跳得不得了,然后他坐那就反思,他说这奇怪了,我每天打仗征战沙场对方千军万马我都不害怕,我心脏都没这么跳过,怎么因为这一小小的东西我的心脏就跳成这样呢?为什么?仔细分析自己,原来我在意它,这是我的财产,多么珍贵,我越在意它越觉得心里边会跟着波动。所以,在佛教的《心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什么意思?就是您没那个挂碍,您心里也不跟着波动,无有恐怖,您要是有那个挂碍,您的心就跟着波动。这七情一多了,会影响气血运行,然后会让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怎么影响运行?七情会影响气血运行,比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大家看,您说这气机会紊乱,它会伤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悲忧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大家看,五脏受伤了,这七情实际是我们很多人生病的根源,我们越是在意自己的获得,自己的所有财产等等,可能这七情就越重,越容易生病。另外一种状态是什么?是我不在意它,我放下它,忘记它,没事,我为大家多做工作,您放心吧,世界会给您回馈的,而且越回馈越多,您会越做越好,因为您不在意它,没有任何的纠结,您会做的非常的顺畅,非常的坦然,会大步往前走。

 

 

 

所以,这种无私的状态是一种养生的好状态,这种状态是让我们去了解的,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明白这道理,但是我们不容易去做到,因为我们天生就有为自己获取的这种本能。我们人大脑进化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叫爬行动物的阶段,是脑干,小脑主要是这一部分,负责动作,跟鳄鱼、蛇是一样的。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时候,边缘系统特别发达,这边缘系统就负责狩猎、进食、各种冲动、欲望等等,这个跟原始的一些本能相关,比如食欲、性欲等,获取利益的力量强,所以,在哺乳动物里边,比如说大猩猩群体,它的边缘系统就非常强大,大猩猩永远只为自己,动物学家从来没有拍摄过一个照片,一个大猩猩抱着另外一个大猩猩,然后去摘树上的水果,然后两个大猩猩分着吃,永远不会的,永远是抢,有食物了就会抢,然后暂时相安无事,所以这种为自己谋利的状态是动物发展到了动物极点的时候,边缘系统会特别的发达。

 

 

 

但是人跟它不一样,人经过很漫长的进化,进化出了一些更多的本领,就是最后一个大脑,我们形容是三个大脑,最后一个大脑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化了很长时间,我们动物学家一直搞不清楚,人类在最近的5万年里边,大脑容量增加的没有想象那么大,可是为什么人类就突然从动物里边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主宰了?原来人类一直在进化这个最后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负责什么?负责各种关系的协调,情感的协调,比如爱情,并且克制欲望,克制边缘系统的冲动。因为人类有了大脑皮层这种能克制欲望、冲动的,负责协调的复杂系统,人类才能成群的生活在一起,大猩猩最多二、三十个在一起生活,人类几百个、几千个,成为部落,联邦,建立国家,对抗恶劣自然环境,互相帮助,最后进化成功,成为人类。

 

 

 

所以,这个从私到公的转变,是人类进化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大的法则,老子一直在讲这个法则。我们人类生下来本能就在乎自己的私利,一般让1岁的婴儿分东西,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都会公平的给大家分,多出一个礼物他都会把它毁掉,绝对公平,这是遗传来的本能。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会给自己多分,不给别人,这是动物本能。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进行的修炼。有的人说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要培养他的领地意识,我觉得不用的,你放心吧,这个边缘系统极其强大,克服一辈子,未必都克服得掉,谁能够把自己的私心尽量克服掉,为大家着想,这个人就符合自然法则,就一定会成功的。就是简单的从身体结构来讲,这样的人心里比较坦然,不纠结,患得患失很少,他的身体就会更健康。

 

 

 

所以,我们看那些百岁老人,各种生活习惯都有,有抽烟的、有喝酒的、有吃肉的,但是所有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性格特别好,不勾心斗角,绝对没有没有斤斤计较的那种性格,乐于助人。有的老人就这样,邻居借什么东西拿去用,就说给你拿去用吧,没关系,没关系,自己炖个鸡,大鸡腿先给邻居的孩子吃,这样的老人就长寿,他没有纠结,七情特别平淡,所以他气血就平和,这是养生的法则。

 

 

 

今天聊了很多内容,实际这里边每一个内容要聊都有很多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开个头,老子告诉我们,“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为大家做事,结果大家反而来成就他,能够让他的私人利益最大化。

公仪休的学生就问他,说先生,我就不理解了,你有这个权力啊,人在这送点礼品,又没给您钱,收这点吃的有什么?您喜欢吃鱼我们都知道,可是人家送的鱼您为什么就不接受呢?这没什么,小来小去的不用当回事,结果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学生们一听更糊涂了,您喜欢吃鱼,人家送鱼来了您却不接受,还正因为如此不接受,为什么?老师我不懂。结果他说,我接受了鱼,收多了,大家都给我送东西,我办事就会偏向他们,人家为什么给你送东西?一定是有所求,我就会偏向他的私利,我为了我自己吃鱼,为了我自己的欲望,结果做事偏向他们,一旦出了问题,我就会被免去宰相的这个职位,我当宰相舒服,我有工资可以去买鱼,好好地吃鱼,可是如果我犯了错误,收了人家的鱼,被免去了宰相的职位,我就没有工资了,人也不给我送鱼了,我也没钱买鱼了,您说哪多哪少?学生们一听,老师真高明。

 

 

 

所以,《淮南子》里说这就是老子说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个《淮南子》讲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我们人生不会为一点吃鱼的小事去想这样的事,但是您要想到,虽然吃鱼是小事,但是它反映的是做人的态度。您要是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前边,能捞就捞,您做事一定会有偏差的,最终您反而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是老子讲的“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和前边讲的“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强调,您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为全体员工去努力,会给全体员工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会觉得您是为了大家去努力的,所以大家愿意来帮您,成就您,这是给外边人的感受。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也是不同的,你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不考虑,就考虑您管理的全体员工的利益,这个时候您的内心是特别平静的,您没有包袱;您为了自己的获得的时候,会患得患失,我做这事我能得到多少?我能获得多少?您这么一想,您做这事就打折扣了。如果您放下这个包袱,我不为自己,就为大家做事,您这时候做事一定走的是最直线,因为您心里没有包袱。

 

 

 

举个例子,明代的王阳明那是高人,是悟道的圣人,他当时以文人的身份带兵打仗,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他身经百战却没败过一场,所以《明史》里边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以来(就是整个明朝历史上)以文臣用武功者,守仁为第一人(他是排第一的)”。身经百战没败过一场,其中最大的仗是什么?平定宁王叛乱。宁王起大军7万,从南昌起兵,北上直攻北京,当时王阳明作为赣南巡抚,就镇守在那附近,也是江西,王阳明正好带了小股部队去平定土匪,赶上7万大军冲来,怎么办?打不打?别人说跑吧,王阳明说打,必须打,为什么?责任所在!所以王阳明就用这点几千人的部队对付7万大军,他一边号召周围的部队来擒王,号召老百姓当民兵,同时组织战役,开始跟宁王打,结果王阳明仅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把宁王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然后生擒活捉了宁王,一个人把这个战争给彻底解决了。

 

 

 

了不起吧?王阳明为什么能打仗打出这个效果来?他评价自己,说我当时也是命悬一线,稍微不慎重就会被碾为尘土粉齑,所以他知道自己当时身处险境。为什么他每个决定做的都是对的?因为他说他把自己放空了,把自己的利益全部放掉,这个时候他做事没有任何包袱,他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为他把自己放开以后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考虑全局。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做事做不好?因为这里边随时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跟我有关、跟我有关,所以您的路线都是偏差的,都是曲线的。王阳明做事做的是最直接的决定,而且最接近事实,具有洞察性。所以,王阳明的心境不受干扰,打仗也打得效果最好,这是王阳明的心法。所以,王阳明去逝时,学生问他,说你给大家留一句什么话?他就留了一句话,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我凭着这个去做事,别人评价什么我都不在意,做最正确的决定,这是王阳明的心法。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这个内容,王阳明这个人对古代的学问都了如指掌,老子的心法他是掌握了,就是说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掉,这时候您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一定有利于全局的,一定是最接近于真理的,所以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老子《道德经》里边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讲的就是这种修炼方法,您怎么去达到这个效果?您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就是我们修炼的手段。

 

 

 

所以,无论您是领导者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生活中一点点地去做,您会发现您做事的水平越来越不同了,境界越来越高了,人生也越来越圆融无碍了,这就是学习老子的好处。

 

标签:大家,这个,所以,自己,老子,第六章,我们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298.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