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为什么国内企业更难推进精益生产?

2019-09-06 13:55:06  阅读:320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更难 推进 丰田 转型 员工 精益 生产 企业


企业想要保持快速增长,自然就把目光放到管理变革上来,尤其是那些业已被证明有效的新型管理体系。在这中间,“精益生产”被一再提及。由于不具备一些重要的基本先决条件,“精益生产”距离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还很遥远,特别是这三个坎。

1.过高的人员流动,导致精益思想所依赖的培训、能力提升难以持之以恒

丰田之所以能够在其企业内部建设和完善“精益生产”体系,与其全体员工终身雇佣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这种用工制度之下,企业将稳定的员工队伍作为最主要的企业资源看待,全力以赴地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和教育,使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精益的原则,并熟悉精益的方法。对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由于普遍地将员工,特别是一线工人视为成本因素,多数企业实施合同制和季节性临时工制度,对员工的过度使用和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

2.追求结果而不重视流程,导致“精益生产”系统强调的“一致性”根本难于保证

“精益生产”不仅仅是一个新型管理项目,更是一个通过消除运营体系中所有可能造成损失的根源,从而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由于运营系统中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波动性造成的,这种波动性会直接导致产品质量标准的偏离或生产力的损失,而产品质量水平的不稳定,恰恰是制造业企业长期未能根治的顽疾之一。这些企业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大都采取的是事后补救的方法,它们很少会想到,要在寻找问题根源和强化过程质量控制上做到极致。国内企业的这种观念,恰恰与精益的思想相违背。

3.专注短期效果和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国内企业无法真正让“精益生产”落地

以丰田为例,当年为了推广“精益制造”中的各种工具和方法,用了差不多整整10年时间,才完成了从试验到全厂实施。如果按照“精益制造”的概念和方法在整个价值链中真正落地算,前后更是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时至今日,即便是丰田,当其建立海外组织和供应链时,仍然要制定一个长期渐进的目标,而不会期望在新的市场环境里一蹴而就。

虽然早在十几年前,不少中国企业便开始接触到“精益生产”的概念,虽然也不乏对“精益生产”情有独钟的企业家,同样不乏一个时期内大力宣传向“精益生产”转型者。真正的“精益生产”转型,可以给大多数制造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只是我们一定要提前洞察到“精益制造”所需要的管理环境,进而在转型之前,先实现管理环境的转型。

标签:更难,推进,丰田,转型,员工,精益,生产,企业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4496758/2436094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