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鲁迅研究(海南大学)

2021-07-26 11:58:32  阅读:319  来源: 互联网

标签:鲁迅研究 求学 鲁迅 思想 南京 彷徨 海南大学 呐喊


 

 

鲁迅研究(每篇600字以上)

一、介绍鲁迅在南京和日本的学习情况,谈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学习。

(1)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

1898年12月,鲁迅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鲁迅在南京求学近四年,1922年他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正面写及南京求学生活,做了选择性、重构性的叙述。决定这种叙述方式的,是其作为“作家”的自我呈现与“弃医从文”的逻辑。1926年在散文《琐记》中再次讲述南京生活,则强调《天演论》的阅读体验,进一步突显了自己的“前行者”“寻路人”形象。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之所以对医学感兴趣,不仅与其父亲的病有关,而且与其祖父的《恒训》有关。鲁迅的“立人”思想、进化论观念、对西医的认同等等,均可在其南京求学生活中找到原点。

(2)鲁迅在日本留学7年的经历。
1902年2月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2年后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并与讲师藤野严九郎结下深刻友谊。他也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鲁迅的医学成绩平均分为65.5,作为一个初到的外国留学生已经是不错的了,在医校求学时,无意间观赏一部日本拍摄日俄战争纪录片,影片里有日军杀害中国人,让他义愤填膺感慨:「日俄战争,为何在中国土地上作战?」「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余意以为:救思想以作家贡献为多、先!」遂弃医从文。于1906年3月从学校退学,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抱着用文学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想法,鲁迅重赴日本,研究文艺。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小说。1909年从日本回到中国。他还写了一篇回忆藤野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学习。

鲁迅在南京和日本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有着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的学习目标,像着周总理年少时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于此同时我们在处于生活逆境时也不要气馁的态度和毅力,相信努力后未来一定会更好,不求想成为鲁迅一样的拯救国家于水火间的伟人,但求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解放新思想,以实践为导向,不断尝试。

二、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迅什么思想?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呐喊》《彷徨》独特的艺术成就。

(1)《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迅什么思想?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2)从《呐喊》《彷徨》看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没有鲁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今天的小说恐怕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创新的局面。

《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文中不少热情的向光明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涓生",还有一个带有旧时代的深重缺陷的人,而由热极转化为冷极的"孤独者"的主人公亦然。但这位主人公于愤激而以冷酷自我娱乐的当儿,他仍然有"热",——即对于天真的孩子的爱惜,现代的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的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的。

三、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野草》《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什么思想?谈谈这些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

野草本是绿色的,可从鲁迅的智慧里,你能看懂她血般的鲜艳。

野草原是柔弱的,可从鲁迅的描摩中,你能感受他至刚的性情

《野草》表达的是鲁迅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如《秋夜》歌颂了韧性战斗精神,枣树形象虽然孤独,但它“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有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样的战土》则表现了“绝望的抗战”的精神。“战士”面对的是强大而狡猾的“无物之阵”,“战士”孤军作战,在斗争中衰老、寿终,“无物之阵”终是胜利者,但“战士”始终举起投枪。这反映了鲁迅深刻的思想矛盾:“惟‘黑暗’与‘虚无’为实有”和清醒执著、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精神。

《朝花夕拾》是对“爱”和“死”这两个人类永恒的命题的思考:作者通过回忆长妈妈、寿镜吾老师、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爱”而感到了“生的美好,又通过对“死”的深沉而悲怆的感受,激发起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对绝望的反抗的信念。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学到了要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与此同时也要学会接触自然,享受天真的浪漫,思考爱与死的永恒命题。

四、介绍鲁迅的爱国,谈谈现在我们怎么做是爱国。

1、鲁迅的爱国

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我们怎么做

爱国不是华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没有了硝烟弥漫、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但我们拥有一颗爱国的心,心中时刻装着祖国。 我们选择国货,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学会遵守法规法纪,坚决支持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不违反纪律,不触动法律;在自身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公共场合注重道德修养,做到自觉自律,坚决不做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事,这些都是爱国的体现。

标签:鲁迅研究,求学,鲁迅,思想,南京,彷徨,海南大学,呐喊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1012937/article/details/119105932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